退行,是疗愈的开始

摘要:人们在受到挫折或者面临焦虑、退行应激状态时,疗愈有时会放弃已经学到的退行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,而回归到原始、疗愈幼稚的退行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,以此降低自己的疗愈焦虑。这就是退行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提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—退行

  最近,47岁的疗愈钟汉良再次火爆荧屏,为单身人士狠狠地撒了一地狗粮。退行

  他在热播剧《今生有你》中扮演的疗愈聂宇晟,在一次车祸后发生了心理退行,退行醒来以为自己还在上大学。疗愈

  聂东远的退行那句:“他把自己活回去啦?”

  一下把“退行”这个心理学术语,推到了观众面前,疗愈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退行话题。

  微博、抖音等各大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很多退行话题的讨论,这才知道,原来生活中,有太多的人,都会发生过退行的现象。

  退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。

  到底什么是退行?

  人们在受到挫折或者面临焦虑、应激状态时,有时会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,而回归到原始、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,以此降低自己的焦虑。

  这就是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提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——退行。

  翻译成大白话,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挫折,就会退回到低级阶段,去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。比如李云迪。

  1、心智年龄退行

  奥斯卡最佳影片《寄生虫》里,小儿子多颂经常扮成印第安人,在屁股上插箭也是有隐喻的。

  图片来源:网络

  他五六岁时,有一次半夜起来偷吃东西,撞见了地下室走上来的像鬼一样的保姆丈夫的身影。

  而且此后父母未能正视孩子的恐惧,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。

  因此多颂心里落下了心病,心理发展退行到肛欲期,所以会有在屁股上插箭的行为。

 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事情: 有的父母,称自己的伴侣为“爸爸”或是“妈妈”,或是”哥哥“,就是突然进入到一个小孩子的状态,希望对方爱你、呵护你、照顾你。

  这种心智年龄的退行,实际上放弃了对自己的保护,退行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。

  2、感受型退行

  我们在同样的情景下,会造成感受型退行。

  比如你从小父母经常会打架,你站在旁边特别的害怕,且又无力。

  长大后,同样对抗型的、争论型的、讨论型的场景再出现的时候,你就会发觉,自己很无力。

  就跟我心里有一肚子的话要跟别人吵架,但就是说不出来,最后只能憋着气的那种感觉。

  这其实就是你在对抗的情景下,你的感受不由自主地退行成了孩童期的那个感受。

  同样的,你也不太会喜欢篮球、足球这些对抗性的运动,因为那个感受也会让你感觉无力且软弱。

  相反,如果你当时的感受是很愤怒的,那成年后你再遇到这种争论的场景,你也会本能地歇斯底里的争吵,并且你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讨论,

  但在别人眼里,可能会觉得:哇,这人是不是疯了?

  两种情景形式不同,感受却是一样的。

  3、生理型退行

  这种退行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理呢? 答案是:会。

 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,如果从小经历了家暴的场景,也就是爸爸或者妈妈会经常打他,

  那么在他当时的感受性下,就会很容易形成一种表达障碍;

  或者长大后即使到了成年,还会尿床;或者在他长大后,他再遇到同样情景的时候,会形成惊吓型口吃。

  就像小时候你被一只狗狂追,吓尿了;那长大后,如果再有一只狗追你,你也很有可能出现这种生理性退行,再次被吓尿了。

  为什么会选择退行呢?

  原生家庭的模式

  原生家庭的丧亲、父母之间的争吵和暴力、离婚、或者一些突然人为、非人为的创伤性事件,都会给我们心理埋下一些创伤,

  这些无意识的伤害,会储存在我们的心里,当多年后,相似情境,便会激活这种创伤。

  自我功能的脆弱

  早年糟糕、匮乏的养育环境,使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,整合各种经验,只能大量地运用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,维持着基本的生存。

  此外,如果遭受了重大的人生危机,当前的行为模式不足以应对的时候,也会发生退行。

  所以一些看起来很正常的事件,他们可能都要很艰难地去维持、应付,直到有一天,连应付的能量也耗光,于是就会出现失学、无法工作、闭不出户......

  父母:退行是怎么回事?

  有网友说:

  “父母不会用手机,教了很多遍,还是学不会,感觉耐心耗尽。”

  “母亲为一件小事哭泣,觉得矫情,多大点事,就哭。”

  “母亲撒谎取闹,无法接受,感觉关系对调了。”

  父母退行是什么情况?

 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在英国广播电台育儿讲座中讲过:

  “你或许有一套自己的标准,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,所以我真为你感到遗憾,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,从此就要适应孩子,而不是相反。”

  父母角色的缺失,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

  这种角色的缺失有两种:一是父母真的不在了;二是父母还在,但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爱。

  图片来源:pexel

  在内卷越演越烈的今天,很多妈妈心情的“晴雨表”,都来自于孩子的成绩,尤其那些上学时,成绩不怎么好的妈妈,

  当孩子没有考到她们理想的分数时,他们曾经因为成绩不好,在心里留下的创伤,就被激活,所以她们会把这份羞耻和愤怒,投射到孩子身上,训斥孩子,羞辱孩子。

  他们把光鲜亮丽的成绩,视为自己的慰藉,其实更多的是,弥补自己曾经学习上的不足,孩子只有不断的学习,有的孩子甚至成为“嗜考族”,以此来“喂养妈妈”。

  再比如那些还没有灶台高,就变着花样给爸爸妈妈做饭,哄他们开心的孩子,为了平息父母争吵的怒火,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“喂养父母”,确切地说,是喂养父母心中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。

  其他方式

  除了角色的缺失,父母还会用威胁给孩子传递恐怖信息:

  “要想不让我和你妈离婚,你就必须这次考第一!”

  孩子从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,他们的心理开始和父母的角色对调,父母成了“孩子”,而孩子不得不成为“父母”。

  又或者,有的父母也会使用“卖惨”,自我牺牲传递给孩子:

  “我为了你,辞了工作,不舍得吃、不舍得穿,你再不好好学习,怎么对的起我啊!”

  图片来源:Pexels

  孩子从此会每日活在“内疚”中,更加卖力地“喂养父母”。

  更有父母,孩子一有一点小成绩,小进步,父母就过度渲染、大肆夸赞,让孩子陷入“全能自恋”的状态中,他们不允许犯错,也容不得失败。

  孩子被架到这种高度,是很危险的事情。

  一旦哪天他们不小心犯了错,那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就会瞬间跌落神坛,他们自己也会因此不能接受眼前的这个自己,而自甘堕落。

  他们也会不断地满足自恋的妈妈,同时反过来,以同样的苛刻和挑剔,去要求自己的父母。

 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,父母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喂投自己内心的黑洞,不断告诉孩子:“快来喂养我呀!”

  父母真正长大了,就是爸爸成为真正的爸爸,妈妈成为真正的妈妈,把孩子,真正地归还给孩子。

  遇到父母退行,我们应该怎么办?

  明确界限

 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强调,父母在育儿过程中, 要有”恰到好处的挫折“和“抱持性的环境”。

  他是按时间来限定一个挫折到底是恰到好处还是会制造创伤,“恰到好处的挫折”可以促进这个人的成长。

  生活中,我们要有清醒的界限意识,凡是越界,都是满足你自己的需要。

  先满足自己,而不是牺牲性地奉献他人

  要把自己和孩子,明确区分:你是你,孩子是孩子。

  如同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说的:你有未完成的人生理想,你自己去实现啊,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替你实现?

  反观现在社会上很多鸡娃的父母,不去”鸡“自己,反倒”鸡“孩子。其实是以”爱孩子”的名义,去”爱自己“,满足自己童年或者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
  正如《可爱的诅咒》中的作者那样,早年被父母驯化为”要勇敢、坚强“,以致于成年后,忍受着摔跤导致巨痛的胳膊,拖了10天,才不得不去医院,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好妻子、好母亲、好闺蜜的角色,

  以牺牲自己来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印象,最后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来疗愈自己。

  写在最后:

  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没有经历过创伤,也没有一个人的父母,完美无瑕。

  如果你感觉”自己的孩子怎么不省心“、”我怎么这么差劲,什么都做不好“的时候,请觉察情绪的背后,是自己哪些需求还没有满足。

  试着抱抱那个内在的小孩,告诉他,”对不起,是我忽视你太久,没有照顾好你,请原谅,我爱你。“

  你不是谁的谁,而是一个,独立的生命个体。

  作者:曜晗


凡注明”来源:XXX“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。

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

新注册用户回复【优惠卷】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

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、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